网站首页 > 电器行业> 文章内容

2015-2016年我国无线充电器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6-2-23 18:52:4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据我国无线充电器行业现状分析,苹果WatchKit近期上线,我们可以更彻底地了解AppleWatch。不过今天要谈的,不是可穿戴设备,而是另一项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现对2015-2016年我国无线充电器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对苹果公司采用无线充电技术,我们已久,只不过没想到首先在AppleWatch上采用。不过这一次我们照例对苹果首次尝试的新技术报以遗憾,这项采用紧耦合充电技术的手表在设计时貌似是无线充电的初衷——让你在任何场合下都能使用到无线充电的同时让你能够和其他设备共享充电设备。而AppleWatch必须一天一充,每次充电的时候必须完成——解下手表、装上充电装置、插上插座等系列操作。

  苹果的智能手表充电底座并未出充电接点,它采用了与Mac笔记本电脑类似的Magsafe磁吸式技术,透过磁吸的方式连接内建于智能手表中的线圈与充电线,相较于其他智能手表,苹果通过去除充电接口或者金属触点来保持了产品的完整性……看似这对无线充电整个行业的发展没啥促进作用呀?其实并非如此。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利基市场,关于这方面的想象都已经展开,运动员都已经基本进场,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可穿戴设备由于续航的始终缺乏一款杀手级的应用。可穿戴设备对于庞大的智能终端设备规模来说无疑只是九牛一毛,其在规格上的使得电池不能够做大,他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定伴随着交互频率和能耗的增加,这是个无法避免的矛盾,尖锐程度甚于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随着屏幕的增加,机身也拥有着能放下更大电池的空余,而可穿戴设备现如今作为分担智能手机任务、强调便携性的角色时,对于解决续航要求的迫切性远甚于智能手机。而且前面已经提到可穿戴设备的体量远不及智能手机,苹果的入场给这类设备打了一注强心剂。也让“怎么样让我们消费者手上的智能设备长期工作且不用每天一充”的问题推到了所有人的面前。无线充电巨大的通用性无疑是目前为止最好的解决方案。当然不算苹果面前来看只是为设计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了。

  Moto360采用了Qi标准,充电体验无疑更出色,能够和Nexus系列手机共用同个充电器,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在我们的办公下、餐饮过程中、行车中、在家庭生活中,即生活的大部分场景之下,我们的设备都能在我们的不刻意间得到充电,让充电习惯更加友好。由于现在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Qi需要对准线圈,充电距离也有所,显然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充电要求还是无法满足,而运用磁共振原理的A4WP在功能上能够满足要求,但是今年才刚刚步入正轨,缺乏足够的使用尝试。这就形成了一片极富价值的技术空白,苹果的AppleWatch就如同是催熟剂,将极大的催生出各大标准技术的成熟壮大来满足新的需求。

  近些年来,智能手机不断发展不断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智能手机也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在智能手机上能干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手机的性能越越来越强,不管手机变得多大,电池总会是其不断智能化的瓶颈。在电池距离我们遥遥无期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无线充电来满足我们不断延长设备一次性使用的时长。无线充电技术给了我们一种可能,让我们抛弃掉线材,完全不用去考虑充电的问题。而无线充电领域目前无线充电领域尚无统一的标准,现有的三大标准PMA,Qi,A4WP都在试图成为全球通用的最终标准。相信所有深谙无线充电行业的人都不会陌生,就不一一赘述了。近些年来也涌现出不少令人兴奋的新技术。

  美国Witricity公司为了完全解决实施无线充电时需要对手机摆放距离和摆放有要求的问题推出过采用磁共振的无线充电技术,它可以让手机离开充电器一段距离仍然保持充电状态,同时对要求没那么严格,同时还可以同时为多款设备充电。在CES2013上,已试制了使用该公司共振技术的多款无线供电产品。

  无线充电器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无线充电技术研发公司Energous前不久介绍了一项叫做WattUp的无线充电技术,用户只需要将自己的智能设备加上特别的外部接收器或放在专用的套里,之后专门管理的应用程序可以检测在充电站发射装置15英尺范围内是否存在无线充电设备,随后只要启动程序上的充电开关,该设备即可进行充电。更令人愉悦的是,该公司在上个月底已经宣布,该技术很快应用于海尔家用电器。

  由两个从大学毕业的两个妹子MeredithPerry和NoraDweck成立了uBeam公司,uBeam的思则是利用超声波作为媒介。其过程是首先将充电器的电能为超声波,然后在另一头用设备捕捉这些超声波转换回电能,接收者再连接该设备实现充电,这如同WiFi一般简单,为了支撑其商业化,这家初创公司在上个月底刚完成1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无线充电的便利是建立在你连贯持续的使用习惯和设备的通用上,办公、出行、居家,无缝地使用,多种设备之间通用,这就造成采购成本的高昂。如何消费者的使用成本,这需要交给市场先行者来发挥鲶鱼效应了。公共场合下布点是个突破口,这个是国外证明行之有效的突破口,但也只是突破口而已。怎么布,怎么,怎么运作,这都着无线充电厂商的操作能力。

  首都机场目前在3号航站楼C座及D座所有登机口附近均配备了无线充电桩,也将逐步普及到其他航站楼。这种充电桩包括8个传统充电格、4个无线充电格、2个平板电脑专用充电格。旅客在使用时,自助设置密码后将手机锁闭在充电格内,取出时只需再次输入密码即可。如何和商家合作培养用户使用无线充电的习惯,才是整个行业面临解决的问题。

  目前的商业推广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手机上的接收器问题。要跑在市场的前头,不可必要的要在产品上有所,比如第一款手机G1,在当时云计算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将信息从电脑导到G1上的操作就已经是用户用手机与谷歌的云端同步,然后再把电脑也和谷歌云端同步的形式。到了现如今,这种无线传输的方式比用数据线方便太多了。

  无线充电也是如此,多数的手机在使用无线充电需要加装接收器。接收器就多种多样了,三星比较取巧,拆开后壳,将无线贴片上的触点对准预留的接口,盖上后壳就能使用了。而其他接收器不可避免的要占用手机的充电接口。那么问题来了,公共场所我能很愉快地充电,那么回到家呢,我又得换下接收器,改用线充,无线充电本是一种让人用起来不费力的优雅行为,这样反复极容易大众对这项新技术的好感。星巴克采用插环的形式,不用考虑适配不同机型,也解决了消费者充电难的问题,但由于PMA的小众,支持其他标准的手机仍需插上插环,同时,依旧需要拔进拔出,没有模拟出无线充电的使用场景,不能达到“忘记充电”的远景,只是为解决接收器问题的权宜之计。

  真正的商业推广,需要强有力的理由去用户付出相当高的代价去购置几套无线充电器,来充分享受好处。这是无线充电推广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迈过的坎。

  其次,消费者心理问题。大部分人对无线充电概念的理解颇为遥远,充电过程类似WiFi。当得知手机仍然要放在一个无线充电器上,同时这个无线充电器仍需通过USB线连接电源时,普遍流露出一种失望的情绪。过高的心理预期对新技术的推广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消费者对无线充电所带来的辐射也有疑虑。以Qi标准为例,无线充电工作在对人体无害的低频非电离频率,不需过多担心。正确的市场宣传必不可少。

  最后,大众消费观的进步。简单的满足功能的实现已经不能适应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而无线充电产品,基本都以功能实现为主,少有用心设计的。移动电源的色彩,智能手机的工艺材质已经证明了设计上的大胆追求,让人们更有掏钱买单,设计在大众消费中的权重越来越突出,设计溢价也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无线充电器作为大众消费品,自然也需要出色的设计。

  2015年,倒不是说无线充电会井喷,会席卷,那是不现实的。不过,我们应该能看到令人欣喜的一面,随着产业端的生态逐渐成型,前景的逐渐明朗,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创业公司,会加入其中,用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普及无线充电,就如同当下的尚未但是蓬勃发展的免费WiFi市场一样,但我们相信,无线充电,立足于庞大的设备技术,将会有着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市场,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能够积极参与其中,筚蓝缕,总需要队友和对手一起开拓。

推荐:

关键词:电器行业现状